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3章 活了88岁的商圣范蠡,晚年生活如何?是怎样过的?

范蠡,春秋时期楚国人,公元前536年出生于宛地,因不满楚国的腐朽统治,转而投奔越王勾践,官拜大夫后,邀请楚宛令文种一起辅佐勾践。

因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94年执意伐吴,兵败于会稽,史称"会稽之耻"。

为帮助勾践振兴大业,42岁的范蠡毕其心于一役,施展了一生才华,主动请文种留在越国总揽政务,自己陪勾践夫妇于公元前493年去吴国当"奴仆"忍辱求和……最终,范蠡陪着勾践夫妇在吴国当牛做马服务3年后,得以安全回国。

回到越国后,范蠡和文种又竭尽所能、全力辅佐勾践奋发图强,终于于公元前473年兵强马壮时一举打败吴国,吴王夫差自刎,越国由此成就霸业。

这就是成语"卧薪尝胆"讲述的经典传奇:苦心人,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

勾践复国实现霸业后,范蠡已过花甲,63岁的年龄了。按常理,他已到晚年,可以坐享其成。然,范蠡却选择了另类的晚年生活。那,他的晚年生活如何?是怎样过的?

(一)第一次功成身退

在多年为越王勾践服务、与其共事的经历中,范蠡明白,勾践是只能共患难、不能共享乐的"雄主"。他决定"功成而不居",哪怕自己63岁的年龄,也要急流勇退,离开越国,过自己想要的普通生活。

临走前,他劝好友文种一起离开: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

意思是"飞鸟射杀完了,好的弓箭就要收藏起来;狡猾的野兔猎捕尽了,猎狗的好日子也就不多了,将被烹煮。"

言下之意,我们趁现在大功告成之时,赶快离开越国,若还不离开越王勾践的话,下场肯定会很凄惨。

可惜,热衷功名的文种不相信范蠡所说,认为正立了盖世之功,受到越王重用,高居为相,怎么可能有不好的结局呢?死活不愿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荣华富贵。

范蠡无奈,只好与文种作别。后来文种的下场果然验证了范蠡之言。

次年,越王勾践就找了一个"文种想谋反"的罪名,赐文种一把宝剑,令他自裁。

这就是成语"鸟尽弓藏"钩沉的故事,告诫世人:功成不必自我。

(二) 泛舟蠡湖

范蠡作别文种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